你的位置:快3玩和值的一对一教学 > 新闻动态 > 47年一名农村老太来部队寻子,报上名后,警卫:赶快随我来司令部_陈锡联_母亲_父亲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7:52 点击次数:147
“娘!”
“哎,我的儿子啊!”
只见一位穿着军装的男人,飞快地冲到一位老妇人面前,弯下腰紧紧地抱住了老妇人,这场重逢,让一向信奉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的大男人落下泪来。
自参军以来,陈锡联就再未见过母亲,这一别便是十八年,十八年来,多少的心酸都留在了心中。
一、家庭困难,立志参军
1915年12月25日,湖北的一个小乡村里,一位男婴降生在了陈家。然而,陈家早已没落,只剩下这样贫穷的一家五口∶父亲,母亲,男婴的两个姐姐和男婴陈锡联。
此时,家里只有2亩地,父亲做点零工养活一家人,母亲则在家里做农活,一家人总体来说虽不是大富大贵,却也从未缺过吃缺过穿,生活过得还算凑合。
展开剩余89%转机发生在1923年,陈锡联八岁的时候,父亲患了大病,终日只能躺在床上。为了救治父亲的病,陈家几乎变卖了家里所有的家产,却依旧无济于事,最终,父亲撒手人寰。
纵使一家人有再多的伤心也必须振作起来,此时,还怀着身孕的陈锡联的母亲,用家里最后一点积蓄,为陈锡联的父亲下了葬,而后,将陈锡联的两个姐姐送到祖母家帮忙干点农活,讨口饭吃。身为母亲,她则带着陈锡联挨家挨户乞讨,两个人蓬头垢面、脏兮兮的也算是有乞丐的样子,但是,乞讨的时光很艰难。
若是遇到心好的,不仅给母子俩一些剩菜剩饭,还会专门请他们到家里吃饭;若是遇到脾气不好的人家,不但不施舍,还会对母子俩拳打脚踢,因此,陈锡联的弟弟在如此境况之下保留下来也是不易。然而,为了活下去,不管有多困难都得坚持下去。
这样的日子,一直持续到了陈锡联13岁,他们一家五口刚刚忍受过一个冬天。1928年,共产党成立7年,革命在全国范围内闹得轰轰烈烈,各种新思想席卷全国,一直在外奔波、为了吃了饱饭的陈锡联也无形中被影响着,可是,家里还有母亲需要养活,这个家还需要他,因此,他并不能易无反顾去参军。
此后,随着全国的革命革命热潮愈演愈烈,陈锡联的内心躁动了起来。
当时,陈锡联打听到自己的祖父认识军人,便去找祖父求他介绍陈锡联和军人认识一下,希望借此自己能够参军。
待祖父知道后,赶紧给二人牵桥搭线,他自然知道陈家已完全没落,顶天的男主人也走了,只剩下一家的妇女和小孩,身为家中的男丁,陈锡联能有参军这份认知足以令人欣慰。
父亲认识的军人名叫詹才芳,是红军某个师的特务,看到陈锡联小小的个子稚嫩的脸庞,知道他想参军后,就摸了摸他的脑袋,说道:“参军就要打仗,打仗就要死人,怕不怕死啊小不点?”
“我不怕!我要为国家贡献我的一份力!”陈锡联声音洪亮。
不过,陈锡联年龄实在太小,詹才芳并不打算要他,但是,陈锡联好不容易找到部队,倘若让陈银联一个人回去,若是遇到了危险怎么办?詹才芳内心地结了一会,就打算先把陈锡联留在部队里,待部队稳定过后,再把陈锡联送回去。
如此,陈锡联在部队待了几天,跟着部队里的大哥哥们锻炼,听他们讲打仗的故事,导致陈锡联对于自己参军的决定更加渴望。然而,没过多久,陈锡联就被詹才芳送回了家。
母亲见到失踪了几天的陈锡联终于回来,眼里含着泪水。紧接着,她又听见儿子想要去参军,坚决表示了拒绝,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。
“打仗是要死人的啊!儿啊,妈舍不得你!”陈母痛苦流泪。
“我就是想参军!”陈锡联坚持自我。
为了防止儿子跑出去,陈母把儿子反锁在房间里,吃食也是她送进去的。
几天过后,陈锡联十分不理解母亲的行为,恰巧这时他又得知有一支红军队伍要路过他们家附近,于是,当天夜里,陈锡联就撬开房门,逃了出去。
找到红军的驻地后,陈锡联非常坚决地要参军,由于年龄太小,部队负责人根本不同意他加入,但是,陈锡联的决定已经是铁了心,任凭部队怎么拒绝他,也依旧要参军。
此后,他一直跟在行进的红军后面,翻山越岭,不喊苦不喊累也没有掉队,就一个人默默地跟在大部队后面,这一行为让部队负责人对他刮目相看,赞扬他小小年纪有如此毅力,终于同意了他参军的请求。
二、终于参军,立功无数
不得不说,单从陈锡联对参军势在必得这一点,就可以看出他坚韧的品性,在此后的行军打仗生涯当中,不管有多辛苦,心里压力有多大,陈锡联都咬牙坚持。
刚开始加入军队的时候,陈锡联干什么都很紧张,第一次拿枪就让他有点手足无措,但是,拿到枪的那一刻他又是无比激动的,内心幻想着自己报国守卫家人。
14岁的陈锡联是部队里年纪最小的,所以,大家都很照顾他。起初,听说部队来了一位“小家伙”的时候,许多人都来看陈锡联,见陈锡联没衣服穿,还主动拿出自己的衣物来给陈锡联穿,尽管其他战友们的衣服穿在陈锡联身上显得宽大,陈锡联自己却满满都是感动,这几年的乞讨生活,让他吃不饱穿不暖,现如今,被这么多大哥哥照顾着,实在令人感动。
平时训练时,其他年纪大的战友都会帮着陈锡联,教他该怎么做,教他怎么拿枪,怎么打中目标,教他在战场上怎么活下来。
1930年,这是陈锡联第一次上战场。对于一个15岁的小男孩来说,他一切的反应都很生涩。
班长孙玉清对他说∶“锡联,你跟着我就行,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。记住,一定要活下来。”
陈锡联重重点了点头,拿枪的手指尖都泛了白,可见其内心的紧张。
等冲锋的号角声吹响后,陈锡联立马就冲了出去,跟在班长后面,见到敌人就开枪,一身的勇气全部贡献了出来。这一仗,是陈锡联的首仗,这一仗的胜利,极大地增强了陈锡联的信心,也为他后来的有勇有谋作下了铺垫。
在此之后,陈锡联又参与了好几次战争,彻底摆脱了刚开始的紧张感。“实践出真知”,无数次的打仗让这个青涩的小男孩彻底成长了起来,逐渐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红军将领,在未来的日子里一直兢兢业业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陈锡联被任命为团长,带领自己的部队东征西讨,立功无数,他的名字,也被印刻到了历史的战场上。从军生涯中,陈锡联最出名的战役是“阳明堡战斗”,在这场战斗中,他凭借着优秀的指挥才能,对敌军发起突袭,并成功炸毁敌人数十架飞机,杀敌一百余人。
也是这场战斗,让陈锡联的名字彻底响彻,连毛泽东主席都对他刮目相看,1950年时,直接任命他为炮兵部队的总司令,肯定了陈锡联的能力,彼时,陈锡联年仅35岁。
三、母子重逢
随着职位高升,陈锡联这一名字也被刊登在了各大报纸上,偶然之间,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从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哥哥的名字,却又一直无法确定报纸上的名字究竟是不是陈家人。
于是,陈锡礼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,母亲知道后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她的大儿子陈锡联,身为一个母亲,这是她的直觉,是对在外独自生活十八年的孩子的直觉。
1947年,解放军到达湖北,恰逢到陈锡礼一家所住的村子,陈锡礼应母亲吩咐写了一封家书,送到一名警卫员的手里,恳请他们能交给陈锡联。
当时,警卫惊奇于这竟然是陈锡联司令的家人,但是,心里仍旧有些怀疑,不过,交一封家书也没什么,假的便是假的,真的便是为陈司令找到自己的家人,随即赶紧将其召进司令部,好生招待一番再细谈。
半个月后,这封家书传到陈锡联手里,陈锡联打开家书后,只见上面写着∶“我儿陈锡联,不知你怎么度过的这十八年。但是,母亲很是想念你。听你弟讲你现在做了大官,报纸上都是你的名字,想必你过得很好吧,如此,母亲就放心了。”
如此一番话,让陈锡联彻底落下泪来,十八年了,离家十八年了,他和母亲已有十八年未相见。此时,他要事在身,并不能随意离开部队,只好派人去将自己的家人接过来。
“娘!我好想你。”陈锡联蹲在地上,与坐在椅子上的母亲平视。
18年过去了,陈锡联的母亲双鬓已经斑白,皮肤松弛,已然老了许多。她为自己的儿子牵挂许多,现今终于与儿子重逢,内心无比喜悦。
“儿啊,母亲也好想你。”陈锡联的母亲伸出粗糙的双手,一次一次抚过陈锡联的头,带着母亲对孩子的思念。
十八年里,陈锡联为国拼搏,而他的母亲一直在守候他的归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快3玩和值的一对一教学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